零距离接触创业

一、概述

我们一行21人,完成了这次北欧的访学项目。

第一部分:阿尔托。我们的首个目的地是位于赫尔辛基的阿尔托大学,这也是我们访学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在阿尔托大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学交流。在阿尔托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块,主要包括:

1.欢迎仪式,主要是这次访学中阿尔托方面的主要负责人ILAS老师和Vilma、Markus助教同我们互相认识的过程。大致向我们介绍此次在阿尔托的行程,叮嘱我们一些注意事项等等。之后举行了一次欢迎午餐会。

2.课堂教学,包括很多方面的课程,包括思想精神方面、如何自我展示方面、创新思维方面、创业者交流等等

3.小组讨论展示,在大部分的课程中,老师通常都会要求我们分成小组对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每个小组进行展示。这也是在阿尔托大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课程。

4.总结演讲,在阿尔托部分的所有课程结束后,老师们组织了一场所有人轮流进行的演讲。每个人在演讲中分享自己在这5天中学习到的、见识到的东西。

第二部分:奥卢。在奥卢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参观,在奥卢首站是奥卢大学,主要参观校园内的设施和氛围。第二部分参观奥卢的创新企业,这是在奥卢的重点内容,参观到很多科技创新公司,体会到奥卢科技创新的氛围。

2.体会文化氛围,奥卢的北边不远就是圣诞老人村,参观游玩了圣诞老人的故乡。

第三部分:塔林。爱沙尼亚是一个小国,正是这样,很多创新的想法在国家里很好推广,我们在塔林也是主要参观城市的古老的文化氛围以及城市先进的管理系统,体会整个城市新新的一面。

第四部分:瑞典。在瑞典的时间很短,所以主要是参观当地大学和城市的文化氛围。

二、课程学习收获

阿尔托:在阿尔托的课程主要是围绕entrepreneurship展开,包括让我们体验创业过程、创新创业的思维、展示自我和自己的成果。

“头脑风暴”、“发散思维”、“讨论”、“展示”,这些词眼对于一个中国的大学生来说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有,但是真正给我深刻感受的还是在阿尔托的那次创业工坊的课程。

在上课前老师将40位同学分成10组,每组4个人,每个组都发了一个板子,板子左下角是“an idea”,右上角是“a successful company”,中间的格子都将是我们在这堂课上需要填入的。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想象从idea到company中间需要经历什么,需要哪些必须条件。第二个任务中,老师给每一组都发了一沓便利贴,每一张便利贴上都写了一个在创业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需要把这些问题利用表格内已经有的东西或者新添一些东西来解决掉。

这是我离创业最近的一次。

公司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立起来的?、一个成熟的公司又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和部门?、一个公司正常情况下又是如何运行的?这些问题在之前从来没有了解和学习过,更谈不上具体运用上这些基础知识。得益于我们小组用有一位复旦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同学,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被难住。想法到实物,是一个质的突破,不可能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任务;实物到真正走入市场的产品,不仅需要能把东西做出来的一批人,还需要和真正能生产这类东西、管理生产链、营销、市场管理一系列人来合作完成,在遇到问题时更是需要一部分专攻这方面的一批人来完成;最后,想要成立一家公司,这些专门的人才组成了一个个部门,通力合作,在一个由上层管理到下层产品的体系下合理运转。

21世纪已经过去了1/5,21世纪的创业早就不是贷款开个小卖铺这么简单的事情,“体系”这个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之一。术业有专攻,无论是上层的管理还是基层的研发、服务,每个人都类似一个螺丝一样各司其职,之后才能组成一个更加庞杂的系统。在遇到困难时不同部门的人负责不同的问题,将困难解决。在翻开那一沓“困难”便利贴时,我才深刻意识到这个系统用了这么多“螺丝”,并不单纯为了想让这个系统更大、更复杂,更是为了在面临困难时有足够的承受力能够解决这些困难。在解决困难时我突然想到西电的一位创业者在讲座中说到,“创业很累,每天醒来我自己都不知道今天会面对什么,但我不后悔,因为这是我喜欢的。”

创业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过程,我认为完成我想要完成的目标是创业的内核驱动力,这个内核的关键是“我想要完成的目标”,关键是主动,关键是实践。这个也是我在阿尔托上课和在国内上课最大的一点不同。“主动思考”,在阿尔托上课的过程中,这个词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主题,组成小组,主动思考解决,互相沟通,交换想法,pitching。这个过程无疑把创业的各个环节都让学生体会了一遍,每一次都好像一次创业的缩影,从有想法到最终成型展示,每次都是一个小组主动的思考解决方法,并逐渐的具体的将解决方法可实践化。每一个环节都无限的靠近现实,空架子和空想主义的行为都在这个过程中都不可能实现最后的目标。主动性强、与人沟通多、紧凑连续的思考、更好的展示自我和自我产品,这些都是我在国内体会不到的。

Pitching。这个被老师们无限强调的关键词。这东西不是最重要的,却是最关键的一步。每一次课堂讨论,最终都是要用过一个展示的环节来将自己组的想法、方案、结果告诉大家,这个环节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中国古时候有个故事是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有一个需求想要得到满足,你有一个想法想要得到赞赏甚至是投资,你仅仅停留在脑海里没有人可以,也很少有人愿意去主动的知道你在想什么。pitching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你在幕后做了99%的工作,而你需要最后1%的pitching来决定前面的99%有没有用。

三、参加交流收获

“开放”,“沟通”。

这是我在芬兰、爱沙尼亚参观的企业中体会最深刻的两个词。

“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项目。”企业的各个房间的隔墙,除了必须的承重墙之外,其余全部都是玻璃,为了打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进到每一个公司,无论大小,给我的第一印象都是团体感特别浓厚,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一些。想象一下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工作,你自己在工作时间总是暴露在一个公共的环境中,我想这样每个人直接都会有可以接触的机会,接触就是交流,交流就可以碰出新的火花,不同种的工作也可能会互相启迪,我总认为在人与人的合作交流中总是“1+1>2”的,而这个环境正是给了每一个人一个“+”的机会,这些都是“开放”带给每一个人的。

而这些特点也同时体现在他们每个人身上,仿佛他们不会去拒绝新鲜的想法,新鲜的事物,新鲜的人,在当地的一段时间里,当地的文化氛围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他们不会对一种新奇的东西或者行为感到奇怪,一些看似不太正常的行为好像在他们眼里不是很难接受,我觉得这是他们有一个这么好的创业氛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参观孵化器公司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还有这么多东西可以用来创新并且成立一个新的公司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每天都见,每天都用的东西,可能这些公式就是把一些生活中想要实现的东西真正的做了出来,把一瞬间的想法带进了现实,每个人应该对生活中不方便的东西都会有一些想要改变的想法,“这个东西要是能XXX,就好了”,而我周围的大部分人好像都是把这个想法当成了一个抱怨让它转眼飘过,而这些创新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些不起眼的小想法,这些小想法很多都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东西,恰好,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点在于某样东西是不是更好,乐意去用更好的去替代好的并为之付出代价,而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拥有基础功能。这让我想到,苹果这家将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公司,在创立之初,乔布斯曾说过,“苹果正是在用户发现需求之前就已经将产品做出来了”,而这也是创新的灵魂之一。

四、影响

出国方面:出国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化差异,这一点可能会直接影响在国外的生活。其次是国外的学习氛围与国内的差异,在刚刚出国可能真的会有一点无法适应,但是国外的教育方式可能更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更适合以后的社会需要吧。

学习方法方面:“多发散”。知识和想法都不是孤立的,多想多联系才能将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更方便后面的运用。

“多讨论”。每个人对这样东西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多吸收别人的想法,多和别人沟通想法才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多展示”。主动是以后想要获得每样东西的最直接的方式,主动的展示自己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

创新创业方面:这次对我最大的影响其实让我认识到了创业并不是离我非常遥远的东西,有想法、有点子、敢实践、有能力就可以创业,可能我现在刚刚升入大二,但是改变了我之前对创业的固有看法。